所謂世界就是一定範圍內有生命活動的空間。世界分陽性世界和陰性世界。陽性世界就是陽性生命生存的空間,它只能建立在實體星球上。陰性世界就是陰性生命生存的空間,它既可以建立在實體星球上,也可以建立在非實體星球上。有些實體星球之所以需要建立陰陽兩個世界,是因為有些陽性生命在載體報廢後沒有太高的能量,從而無法去到更高維空間的世界發揮相應的作用。宇宙相關部門在這樣的星球建立陰性世界,為的就是讓這些沒有太大能力的生命能夠在這個星球上繼續生活、歷練。比如地球就建有陰陽兩個世界。
在宇宙中,陽性世界和陰性世界都非常重要。陽性世界是繁衍生命和歷練基礎能力的場所,而陰性世界則是生命真正的家園。因為生命只有在陰性世界才能長久地生存,長久地服務於宇宙。
萬物的生長需要大宇宙基礎能量的滋養,但是不同的空間又有不同的特性。生命要想在這些訊息、能量層次各異的空間生存,僅僅靠大宇宙的基礎能量是不夠的,它們還需要一些特殊的能量補充。也就是說,一個世界的創建者首先必須找到一個合適的能量源,並對這個能量源進行必要的調整與設置,使之成為該區域的能量補充,然後才能在它周邊的星球上繁衍、發展生命。
宇宙中的能量源都是合乎自然規律產生的。受不同環境、不同訊息的影響,宇宙中的能量源林林總總、各有特色,但無一例外都會對自身作用範圍內的空間產生重大影響。可以說,自身作用範圍內的空間有著怎樣的特點,同這個世界有著怎樣的能量源有很大關係。
太陽算是一個低頻的能量源,也可以說是宇宙在特定條件下形成的大旋渦。太陽本來就發光。太陽系內的生命普遍浮燥、缺乏穩定,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太陽自身的特質。
其實生命要想在宇宙中創建世界,首先就要有掌控這個世界的能力。而生命正是通過對能量源的設置、程式設計,從而讓周遭更多的星球有規則地圍繞該能量源旋轉。也只有具備了這些基礎條件,生命才能到各個星球上去創建屬於自己的世界。
在我們家族創建太陽之前,太陽的能量頻率是 38 維。由於不斷遭受周邊負能量場的腐蝕,太陽的能量頻率一度降至十幾維,目前恰逢宇宙大揚升才又有所回升。太陽創建於十多億年前,創建之初,它也沒有那麼大的能量帶動八大行星圍繞著自己旋轉。是我們家族的前輩們利用自身的智慧和能力,並且在大宇宙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實現了對太陽訊息的改造,從而使得太陽周邊的運行環境發生了變化,並最終形成如今太陽系穩固的局面。這樣的改造也使得太陽揮灑的能量能夠滿足太陽系萬物生存之需要。這就是訊息的作用!在這個宇宙中,訊息主導著一切,訊息可以起到指揮能量的作用。
在這個宇宙中,大部分能量源都是在宇宙虛空中自然形成的能量場。它們的能量無比強大,但它們又不同於由陽性星球風化而成或由單一陰性物質聚合而成的陰性星球。當然,有些陰性星球由於自身的能量頻率較高,因而也具有帶動其它星球旋轉的能力,這樣的陰性星球也會被定義為能量源。其實宇宙中有著不同層次級別的能量源,一個能量源的層次級別是以其自身具備怎樣的能力而定的。
目前我們家族除了太陽,正在運行的能量源還有三個,它們的層次級別分別是 23 維、27 維、39 維。在建一個,52 維。這個能量源的特點相對於太陽的浮躁而顯得清澈、平和。另外擬建一個,83 維。創建一個能量源至少需要 3~4 萬年時間,事先也必須征得宇宙相關部門的同意並報備創建方案。當然隨著家族的發展,一些低頻的世界會逐漸向更高維的世界遷移。如果一個能量源不再被需要,相關部門也可以撤銷人為設置的條件,從而讓其恢復到原來的運行狀態。
邪惡家族創建能量源的模式也如此,只不過它們選擇的是負向旋轉的能量源。在這個宇宙中,無論是正義家族還是邪惡家族,要想在宇宙中順利發展,在創建世界時都必須選擇符合自身發展的自然條件,而創建能量源就是創建世界的先決條件。
在宇宙中,某個單一陽性或單一陰性物質的能力大於同類而吸引同類聚集在一起,越聚越多也就成為了物體。越高的能量場越有能力形成較大單一屬性的物體。由於這種物體沒有陰陽能量互相作用,因而它們不會自行旋轉,而只會隨著外界能量場的作用方向被動漂移。也就是說,這樣的物體沒有自轉只有公轉,它們的聚集其實就是一個較大物體對周邊同類物質的吸附而已。所以這樣的物體不一定是圓形的,也不會太大、太牢固。這是由它們所形成的原理決定的。
但是人為創造單一屬性的物體就不同了。正因為知道宇宙有這樣的規律,創造者才利用一定的科技創造出吸附種子,並在一定區域內快速吸附單一物質,使之形成較大單一屬性的物體。顯然這些物體能夠很好地服務於自己的世界,並且在方方面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1)在認為必要的區域,創造一些小型物體,用於發揮哨所或炮臺之類的作用。
(2)產生平衡區域能量場的作用。比如月球就是由創造者創造的大型物體。它不屬於大宇宙本有。宇宙創建部門首先在選定的位置放置一顆吸附種子,這顆吸附種子透過吸附附近的塵埃(陽性物質),經年累月而後形成了月球。正因為月球屬於人為打造,是由單一陽性物質構成的物體,所以它只有公轉而沒有自轉。
月球的創造主要是為了平衡太陽的能量場,從而為地球創造陸地動物或高智慧生命打下基礎。太陽由陰性物質構成,它的本性屬陰,但太陽的能量場散發出耀眼的光芒,所以它展現出來的屬性為陽;而月球正好相反,它由陽性物質構成,本性屬陽,但它展現出來的屬性卻為陰。正是這一陽一陰完美的結合,才使得地球的能量場趨於平衡。
地球原來只能在海洋裡創造流動性生命。月球打造成功後,陸地上流動性生命才得以繁衍。當然,其它星球的世界如果能量場能夠達到平衡,也就無需創造類似月球的物體。
(3)適合作為辦公場所。比如銀河系的最高管理機構銀河聯邦總署,就是建立在一個龐大的、由高智慧生命創造的物體上。這座城市呈金字塔型,在茫茫夜空中熠熠生輝,璀璨無比。同月球存在的形式不同,銀河聯邦總署是建立在陰性物體上。也是機緣巧合,地球上的攝像器材曾經拍攝到這一壯麗的畫面。
由陰陽物質、物體結合旋轉形成的星球具有自己的能量場。由於有適合生命生長的陰陽環境,所以這樣的星球更適合承載生命。但這樣的星球不適合作為辦公場所,因為在行政管理中心工作的生命可能來自不同的世界,而不同世界的生命都會有適合自己世界的載體。也就是說,一個特定的能量場不可能適合來自不同世界的生命。這種狀況雖然可以通過配備相應的工作服加以解決,但終究不是長久之計。而這種由單一物質形成的物體不會對來自不同世界的生命形成干擾,所以只要這些生命能夠達到一定的能量頻率,它們就可以在那樣的環境長期工作、生活。
太陽雖非人為創造,但它是由陰性物質聚合而成的球體。也由於它的能量場相對穩定,因而較大範圍地適合來自不同環境的宇宙管理者辦公,也因而成為了我們家族的行政管理中心。其實陰性生命也有諸多限制,一個陰性生命要想在一個星球上工作、生活,也要看它是否適合那裡的環境。
宇宙中形成的各種物質與訊息的集合體,並且具備了一定的外在呈現形式,這樣的存在我們稱之為天體。這些已成型的宇宙元素擁有各種各樣的特點,正是它們的存在,讓我們這個已知的空間變得豐富多彩,又凸顯豐碩。而且這些不同種類、不同特點的宇宙元素,蘊含著極其深邃的宇宙奧秘和巨大的可利用價值。它們能夠幫助生命很好地解讀宇宙真相,也能夠讓生命擁有各種可利用的條件,從而帶給生命無窮無盡的利益。
天體的種類繁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實體星球就屬於重要的天體。在沒有生命之前,宇宙中本來就有星球存在,並且都處於正向旋轉狀態。生命出現後,生命散發的訊息加速了星球的形成。這種由陰陽物質旋轉聚合而成的星球體型碩大且牢固,因而非常適合大規模承載生命。
據生命前輩描述,宇宙中不會出現兩顆品質與特徵完全一致的實體星球。這就需要創建者憑藉自己的智慧與能力,並且按照那裡獨特的條件去作出調整。這些不同品質與特徵的實體星球留給創建者無限的新奇與挑戰。可以說,能夠征服怎樣級別的實體星球,就看創建者自身具備怎樣的能力。如果透過自身的努力,能夠讓實體星球的品質與特徵應用於生命群體的培養,那就能讓生命群體得到極大的歷練與成長。這就是創建世界的意義!
毋庸置疑,要想在一個天體上創建自己的家園,創建者必須做足大量前期工作。雖然在大宇宙專業機構的天體資料庫裡,創建者能夠查閱到一些關於該天體的相關訊息,但僅憑這些是遠遠不夠的。也就是說,創建者還必須對這個天體的環境進行摸底測試,並且根據測試的資料確定這個天體適合什麼樣的物種,適合什麼樣的生命載體,然後再按照規劃創造出各個物種需要的生存條件。比如:訊息、能量、良性迴圈的食物鏈等等。
宇宙中沒有兩顆完全相同的星球,哪怕是能量場的頻率相同,但由於吸收的宇宙訊息與能量不同,它們的特質也會有天壤之別。什麼樣的環境只能匹配什麼樣的物種和什麼樣的載體,當兩者無法一致時,相關創建部門就會權衡利弊作出改造環境或者調整生命設置的考量。其實放在大宇宙的背景下創造生命種群也是如此。宇宙浩瀚,不同層次級別的空間、不同特質的環境只能匹配不同的生命種群。比如我們這個人類品種,就是為 2000 維以下的空間創造的,我們這個人類品種只適合於低維空間的環境。而要想繁衍更高層次級別的生命,就需要創建更高層次級別的世界。比如要繁衍 2000~5000 維的高級別生命,就需要在 2000 維以上的天體上創建陽性世界。這也是為了滿足高層次物種高起點的要求。
當一切準備就緒後,相關創建部門就會考慮在實體星球上投放生命。首先是從植物開始,然後是小型動物、大型動物,最後才是高智慧生命。也是因為高智慧生命更加珍貴,創造的成本更加昂貴,所以宇宙相關部門才不想貿然行事,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與損失。
這些用於投放的生命都是由宇宙更高級別的創建部門和創造部門根據那個天體的實際情況創造並提供的。不過只有在創建陽性世界時才需要創造動物,而創建陰性世界時只需將陰性動物從其它世界遷入即可。對於這些,大宇宙相關部門都會作出統一安排,因為任何一個小宇宙家族都不具備單獨創建新世界的能力。
創建世界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宇宙得到快速發展,而要想達成這樣的願望,創造和繁衍高智慧生命才是關鍵。因為只有高智慧生命才能創造高度的宇宙文明;也只有高智慧生命才能引領其它物種,從而讓其它物種也散發出大宇宙需要的各種正向訊息。其實創造者對所有的物種都會賦予不一樣的使命,只是有些物種層次級別比較低、智慧有限,所以才會成為高智慧生命的配角,但是它們在宇宙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創建者安排不同層次級別的物種在同一個世界歷練,正是考慮到生命自身需要對不同物種的能力與特點有所認識、有所對照,從而讓各個物種互相促進、共同提升和發展。
在我們理解的範圍內,無論什麼層次級別的物種,來到某一空間世界的第一批生命都是陰性生命。因為陽性生命不可能出離自身原來的生存環境且需要更多的生存條件。
我們可以以地球為例來說明第一批地球人類誕生的過程。
地球之初可供生命利用的條件非常有限,可以說除了土地和水資源之外沒有任何其它現成的條件,就連陽光都不適合大部分陸地生命的生存。不過當我們家族的創建者來到地球時,地球陸地上已經有了一些植物,海洋裡也有了一些動物。這是先前其它家族的生命前輩創造的。這些先前來到地球創建世界的生命前輩是否屬於人類的範疇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做不到在陸地上創造動物和高智慧生命,所以創建以失敗告終。地球也因此荒蕪了很多年限。我們家族的前輩們來到地球後,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和測試,在宇宙更高技術部門的協助下,對太陽的系列訊息進行了調整和設置,並且成功打造了月球,平衡了地球能量場,最後才使得地球陸地具備了動物及其人類物種繁衍發展的條件。
在陸地上陸續投放了一些植物使之形成生態後,我們家族開始向地球投放一些小型動物,接下來是中型動物,再後來又投放了恐龍。其實投放恐龍也是一種測試,主要是為了證明地球能養活比人類更大型的動物。恐龍在地球上只生活了一萬三千多年。當試驗取得成功後,宇宙相關部門利用科技手段滅絕了恐龍的陽性載體,因為不這樣做將會對後來創造的人類構成威脅。其實創建地球的目的就是為了創造高智慧生命,不然也沒有太大的意義。當然這批恐龍在地球上被滅絕後都啟動了陰性載體系統,如今它們都很好地生活在另外的世界。
我們家族在地球上總共投放了兩批陰性志願者,第一批只有七八百人,第二批也不足三千人。這同當時的宇宙科技以及我們家族的整體實力有關。也是因為對這些志願者的要求非常高,他們不但需要不畏艱險、勇於挑戰、勇於擔當的精神,而且還需要很高的智慧與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能量頻率必須超過地球能量場頻率的 8 倍以上才能適應地球能量場的變化。所以創建任何一個新世界都需要符合家族整體發展的進程,都需要滿足很多條件,但最主要的還是人才條件。鑒於當時的狀況,為了加快地球文明的發展,我們家族也歡迎其它正義家族來地球繁衍他們的子孫後代。這就是如今地球有多個不同人類品種的緣由。
前期投放地球的志願者其陰性載體都經過了高科技改造,各項生命指標也進行了調整,為的就是適應地球這個空間的環境。這些準備工作都在銀河系一個創造生命的基礎機構內完成,因為我們家族目前還沒有這樣的科技能力。就這樣,這些志願者成為了地球上最早的居民,他們首先擔起了創建地球文明與繁衍陽性生命的使命。
我們知道,後來來地球投胎轉世的生命都是先選擇一對合適的父母,然後透過拆裝生命核心系統,以達到轉換生命形式的目的。但是第一批來地球的人類因為沒有可供孕育的母體,所以他們不可能通過這樣的方式轉換成陽性生命。其實這批陰性生命在進行載體改造過程中已經植入了一套吸附裝置。來到地球後,這套吸附裝置在當地環境的作用下能夠慢慢吸附一些非常精細的陽性物質。這同創造月球的過程類似,只不過兩者吸附的陽性物質材質不一樣罷了。
這是一個由內而外全方位的吸附過程。根據不同人體的體質和能力,吸附過程有快有慢,快的二三十年,慢的四五十年就能長成陽性載體。陽性載體初長成時是半透明的,也非常笨重,因而這些人的行動顯得遲緩而不便。經過幾十代人的繁衍、適應,期間不斷進行改良,這些症狀才逐漸消除。大約一萬年後,地球人類的陽性載體才得以活動自如。
地球上第一批陽性動、植物的創造也是同樣的設置。其實動植物所做的貢獻絕不僅僅是我們理解的食物鏈。植物不但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食材、氧氣及其它生活所需,而且還散發出安靜的訊息,從而很好地平衡了地球的陰陽。同樣很多動物不僅是人類的好幫手,它們散發的不同層次級別的訊息也是我們生存必不可少的條件。
地球創建於一億八千萬年前,第一批人類距今也有一億伍千萬年的歷史。在開始階段,地球的能量頻率達到了 5 維,因此人類的壽命普遍比較長,一般可以達到兩三百歲或更長,當然也要看個人的體質而定。從陰性世界來的第一批志願者和後來投胎轉世的人不同,他們沒有透過拆裝生命核心系統,來的時候是陰性生命,回去的時候也是陰性生命,所以他們的記憶一直都是連續的。其實這些人才是我們地球人類真正的前輩祖宗,目前他們大部分都生活在陰性世界,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說他們對地球的感情是最深的,因為他們親歷了那個時候的艱難。他們知道地球世界來之不易,也知道地球世界對我們家族意味著什麼。
創建其它陽性世界和創建地球的過程類似。只是越到後來,由於大宇宙的科技不斷突破,因此在創造物種上會更加多元化,同時生命歷練基礎能力的過程也縮短了很多。其實創建任何一個世界都非常艱難,都需要漫長的時間。比如地球生態的創建就耗費了三千多萬年時間。在這期間,創建者對動植物進行了多少次測試,經歷了多少次失敗,這是我們難以想像的。所以說創建世界是一項浩大且複雜的工程,它不但需要能力與智慧,更需要耐心。作為宇宙中的一位創建者,如果沒有這樣的心理準備與耐力是很難勝任這份工作的。
把創建地球的大致經過告訴地球上的親人們,就是希望親人們能夠珍惜生命。其實地球上的一花一草都凝聚著創建者的心血,更何況我們這些高智慧生命?如今我們能夠生存在宇宙中,既有無數動植物的奉獻,更有無數先輩的付出。面對這一切,我們當心存感恩!我們唯有把自己的愛回饋給大宇宙,唯有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大宇宙無盡的運行中,我們才不至於辜負大宇宙及其生命前輩殷切的期盼。